上个月,我在一家五星级酒店购买雪茄烟,我在那儿曾买过很多次。我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次他们卖的雪茄竟是假货,毫无味道。后来我听说,这家店租给外人了,有个很有头脑的家伙打入了进来。
能想到在五星级酒店卖假货,的确需要很聪明的头脑。可是那么聪明的人,干点儿合法的营生,不也一样可以成功吗?为什么非得造假?
在一部电视剧中,一个暴发户约女朋友在高级餐厅吃饭,女孩问他,为什么要把葡萄酒杯晃来晃去。此君暴怒,侍者一走,他就对女朋友大喊:“告诉你出门不要问那些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你还问!我才不知道为什么要晃酒杯呢!电影里有身份的人就是这么喝酒的。”
冒牌奢侈品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新富阶层的盲目追风。他们刚刚开始想要体验高品位生活,想要欺骗这样的消费者并不困难。在沿海城市,有些人跟我说经常喝2008年产的拉菲,难喝得不行。当地的红酒品牌就横空出世,把定价也抬高到了拉菲的级别,因为有人觉得比“拉菲”味道好。问题是,这些所谓的本地红酒,其实是进口的智利葡萄酒,贴上了本地的标签,而拉菲瓶里装的,才是本地的葡萄酒。
当假货泛滥,消费者也就不再购买了。富豪和权贵阶层不再炫耀喝了多少拉菲酒,因为担心看起来像傻子。
很多企业将这种恶劣的形势归咎于消费者对低价的偏好。因此,为求生存,企业就偷工减料以降低价格。如果一些化学药品能让白开水喝起来像鸡汤,那么为何不掺一点呢?这能降低价格。如果三聚氰胺能让劣质牛奶以次充好,那么为何不造假呢?这很便宜。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人们无法分辨好坏,那么当然就会偏爱低价。我的看法是人们不具备可信的信息来区分看起来一样的产品。这最能反映出执法上的不足,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却很少有人真正受到严厉制裁。
消费者正在动用一切手段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出国购物大行其道。但是,这无法满足日常消费,海关也禁止这么做。因此,少数有钱人退而求其次,选择高价商品。可悲的是,这种方法也不管用。
雪茄就是一个例子,假货多过真货,昂贵的饭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价格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判断标准。实际上,越昂贵往往越不安全,因为供货商会用化学制剂增强口味和卖相。
经济学理论认为,长期而言,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在不需要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会变得聪明,从而选择那些质量和价格更胜一筹的企业。这就是那些老字号拥有商誉的原因。但是为何这在中国没有发生呢?
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太不稳定了,所以无法寄希望于长期利益,也无法采取长期思维。而且,在过去十年里,依靠短期思维也能大有斩获,货币扩张奖励了投机。
投机就是为何现在这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暴露了其债务问题。
还有很多营利企业将其成功归因于关系。在一些地方,政府控制着企业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但手里掌握关系的人往往并不擅长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因此,他们彻底依赖供应者来维持他们的成功。
例如,外包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也会有外包。但是,一家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对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和制造关键部件,来对产成品负责。在中国,外包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没有人知道每一个零部件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组装的。没有人对供应链上的产成品负责,也没人在乎,因为成功最终是依靠关系而不是制造更好的产品。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金融投资顾问。曾任原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经济首席分析家。得到广泛认可源自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预见到了陷阱。他是目前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在亚洲区的同行中以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而非人云亦云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