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连续刊发“一次性用品退出酒店业为何难”的深度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网络、微博上引发了讨论。有人认为,一次性用品用过一次就扔掉,既助长浪费又污染环境,其退出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也有人表示,一次性用品的便捷性已使消费者形成依赖,一时难以改变,“一刀切”退出时机尚不成熟。也有少数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关注一次性用品消费是“小题大做”。
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年一次性用品的消耗有多大?我们的记者调查给出了答案——约190万元。我国现有约28万家酒店,按此细细算一笔浪费账、环保账,恐怕谁都不会轻松起来。
在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美丽中国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现实面前,对一次性用品说“不”可谓众望所归。我们已经有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共识,但是在一次性用品便捷性无法取代的前提下,完全靠酒店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自觉抵制,目前来看效果都很有限。京沪穗这样的大都市近年都试行取消酒店一次性用品,最终也难逃一波三折、虎头蛇尾的尴尬。
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对酒店一次性用品说“不”了吗?
长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本。该市从2009年起,无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五星级酒店都强制取消向顾客免费供应“几小件”。几年来,酒店和顾客都习以为常。长沙的成功,源自两个关键词:“政府推动”和“一视同仁”。从长沙的成功实践来看,只有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强力推动,同时让市场“看不见的手”遥相呼应,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由奢入俭难。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酒店也要以人为本,推出个性化服务,提供一次性收费产品,通过价格杠杆来限制消费者的浪费行为,培育其节俭意识。此外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一方面由政府强制推行环保节能产品,一方面对一次性用品的生产使用出台国家标准,以保护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在西方一些国家,一次性用品当年也是席卷而来,悄然隐退。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自带洗漱用品入住酒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两只手”的联动下,在全社会“厉行节俭”的氛围中,酒店取消一次性用品不再遥远,“绿色消费”必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