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投行工作了5年的Victor恨透了连锁五星级酒店的味道。“从迪拜到伦敦,大堂香水的香型都是一样的,闻到就有一种马上要开工的紧迫感。”
对因项目考察而跑遍四大洲的他来说,以吸收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的旅行已经不是他的兴趣,单纯的getaway则是他忙碌生活必要的出口——独处的空间、安静的思考,以及优雅地体验一些之前不会做的事情。
酒店即目的地则是他出行的信条。在过去的两年中,他的假期几乎都奉献给了全球十几家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度假酒店。从普吉的悦榕庄到斯里兰卡的安缦,还是江南的富春山居,他所享受的,或在东南亚海边悬崖的躺椅上看书,又或在江南middleofnowhere的森林里散步。
当然,他的期待并不只这些。他说,我想度假酒店应该能撑起一个人所有的欲望。
在每一个度假酒店,他少则待两三晚,多则住上一个礼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酒店所提供的一种生活理念。他通常早上会起得很早,在室外跑步后就会在酒店里闲逛,看看空间的设计甚至是会议室的布局。图书馆和游泳池也是必须要有的,瑜伽课程也成为了住店的必做项目。
在他看来,多种服务的跨界和创新是以上基础服务的必需品。除了变换不同的环境看书和思考,最重要的是酒店到底能够提供怎样的多元服务而让你兴致勃勃地把这段度假的时间充满。
他记得在江南的某个度假村的夜晚参加酒店组织的“看星星”活动。从别墅出来向高尔夫球场走,几乎是漆黑一片,仅靠贴身球童打着手电的微弱光线走过大片的草场。在最开阔的9号球洞边,球童支上躺椅。“在银河下本来是认北斗、数星星,后来就舒服地睡着了,醒来时身上是不知何时盖着薄被。”
从建筑到免费的各种酒店活动,融入当地的环境是必需的。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某东南亚酒店茶房学习茶艺,还有一次在某地师傅的带领下烧香拜庙听佛法。
吃更是度假最重要的一环。食物的质量是必需的要求,而整体的环境更是需要保持相对安静和宽松。“尽管有些度假村酒店外包的餐厅也不错,但从服务到客人,总还是和原来的品牌有差距。”
他并不特别喜欢目前新兴的城市度假风格酒店。“本来在好好安静吃饭,旁边突然出现了几对相约而来谈生意的商人,感觉非常难过。”
整体而言,他觉得国内酒店,甚至是同一品牌的国内分店,其服务和理念与国外的酒店还是有略微的差距。从业主的风格、选址的条件到整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每一家酒店任何一个环节细微的差别都可能造成住客感受的不同。
去任何一个酒店,他都会去细细品尝每一家独特的气质和细节。每次住酒店都要做个“无聊”的小测试:把看到一半的书扣着放在床上,等服务人员收拾好房间后,看书有没有——已经被合上,且在正确的页数夹有带酒店标识的书签类物品,并放在床头柜上。
至今还没遇到能完成整个任务的地方,大多都是继续扣着放在床头。传说中国有一家酒店能做到。他还在继续寻找。